![]() ![]() ![]() ![]() ![]() ![]() 东北走访第七站——凤城爱阳与丛家大沟古墓群 山山相连,水水相接,辞别宽甸宗亲,车辆宛如灵动的飞鸟,在这山水交织的画卷中穿梭前行,沿着辽东半岛一路朝着凤城爱阳镇疾驰而去。 在早己等在镇驻地的宗亲,帶领我们去往爱阳镇丛家村,在丛群成宗长家,他小心翼翼地找出祖传挂谱,据介绍,本村有部分族人,早在一百多年前又北迁到了黑龙江穆棱市。随后,走访团又来到了富国村丛家堡子82岁的丛恩贞老师家中,老人满脸自豪地拿出自己多年前精心详细整理的世系资料,走访团成员们怀着敬畏之心,仔细地拍照留存,将这些珍贵资料一一归档。在爱阳古城遗址的关帝庙,一座道光年间的建庙功德碑静静矗立。碑上,赫然雕刻着三位丛氏家人的善举——每人慷慨捐助建庙文银二两。这清晰的铭刻,见证了道光年间丛氏家族便在此地开枝散叶,世代繁衍,并且始终谨遵祖训,以行善积德为念,为子孙后代积累福荫。 在族人的陪同下们,我们又来至赛马镇,丛培忠宗长神情庄重,恭敬地捧出红漆挂谱匣子。走访团成员们也怀着虔诚之心,逐字逐句地认读先祖名讳,仿佛在与先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经研究,在凤城市爱阳和赛马镇发现的这三个支系,依据其定名用字推断,应均源自现威海经区北山村丛氏支系。 午后,走访团又驱车一百多公里前往凤城市篮旗镇丛家大沟探访著名的丛氏古墓地。 28年前,开创丛氏文化研究的丛松坡宗长曾单人驱车来这里拜访,当时的村长丛炳珠和其老父亲曾在家中热情接待,28年后,在公路道口,还是这位丛炳珠宗长紧紧握着丛松坡的手说,你没变,只是我们都老了。听说你又要来,我一早就等在这里,28年前,因为你的到来,我们更重视古墓群的保护。说罢亲自驱车带路,引领大家前往丛氏家族古墓地。 踏入这片静谧之地,墓道石柱与墓地界碑石如忠诚的卫士,静静伫立在山水之间,默默拱卫着先祖的安息之所。18座古墓碑,有序地依次排列,它们历经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见证了世事的沧桑变迁。岁月的侵蚀,让有些墓碑的字迹已然斑驳模糊,难以辨认。走访团成员们不辞辛劳,花费两个多小时清理周边的杂草,仔细地辨识考证。大家逐一清理枯枝杂草,为每一座墓碑拍照存档,力求完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历史印记。 古墓群座北向南,北有靠山龙脉隐现,左青龙水,右白虎,前曲水,远案山,藏风聚气。最北靠山根的一座墓碑上因年代最久石色斑斓,几经拓辩,终显出大清乾隆的字样,而落款处又有戊戌字样,以此推之,乾隆年间的1778年,即乾隆43年是戊戌年,这尊古碑是1778年立的,那么墓中先人应是雍正年间以前的先人。寻访团又发现了二尊道光年间的石碑,光绪年间的石碑最多,在其中有好几座墓碑碑荫面,都镌刻着“原籍山东登州府文邑喜(锡)羡堂天宝宫移居奉天省凤城南大嶺前安居落户”。这些镌刻的字句,是闯关东先祖们对老家刻骨铭心的印记,也是他们对后裔来者的交代。 经历30年的走访考查,丛兰文化研究院确认,辽宁凤城蓝旗镇丛家大沟村的丛氏古墓群,是闯关东丛氏先祖留存下来保存最好、最早、且形成系续的古墓群。也是当下,国内外丛氏唯一保存最好的古墓群。 绿草如茵,苍苍茫茫,轻柔的微风阵阵拂过。丛家大沟的河水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故事。河岸北面的山脚下,历经悠悠几百年的漫长岁月,尽显沧桑。曾经的墓道如今已被开垦为良田,墓园的围栏也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两根墓道石柱和四块墓界碑石依然屹立然,石柱和界碑上,“后倚明山秀,前流绿水清,万古千秋”的镌刻依然醒目。园内那十几座坟冢,一方方静静矗立的石碑,恰似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眺望着海的南方。一道道碑刻的文字,宛如用一双双颤抖的手书写的家书,承载着先辈们对故土的思念与眷恋;一个个虔诚的后裔落款,仿佛在对着后人娓娓诉说着家族的过往。它们都保持着一个共同的姿态——坚定不移地朝向文登的方向,朝向祖庙的方向,朝向老家的方向,朝向先辈们心灬筚路蓝缕一路走来的方向…… 怀着无比崇敬与不舍之情,走访团拜别丛家大沟的丛氏先祖,而后一路披星戴月,匆匆奔赴东港和庄河,继续探寻家族的根脉。 |
上一篇:北方五省丛氏寻亲纪实之七
下一篇:北方五省丛氏寻亲纪实之九
联系地址: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柳营街57号 联系人:丛岩 鲁ICP备2023010394号
联系电话:18660332759 0631-8486769 5969866 传真:0631—8486769 E-mail:congshi@263.net、congshi_wh@sina.com